卫生部基妇司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积极稳妥地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几点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03:17:40   浏览:911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基妇司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积极稳妥地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几点意见

卫生部基妇司


卫基妇农卫发[1999]第37号
卫生部基妇司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积极稳妥地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几点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更加合理地配置现有农村卫生资源,提高乡(镇)、村卫生组织的医疗预防保健综合服务能力和卫生服务利用率,全国很多地方都积极推行了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地实践证明,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实施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有利于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乡(镇)村卫生机构管理水平和技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有利于农村药品流通领域的管理和规范医疗行为;有利于乡(镇)村综合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落实。
但是,近期也有一些地方在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例如,利用“一体化”管理之名,不按区域卫生规划、不考虑是否方便群众、不加区分地将村级分地撤消村级卫生组织,更不是取消村级个体诊所或集体卫生室予以撤并,甚至将所有的卫生服务都集中到乡镇卫生院进行;有些地方巧立名目,向乡村医生收取不合理费用,超出了乡村医生的承受能力;有些卫生院利用统一购药,变相地向乡村医生进行药品批发分销,从中牟利。这些做法,影响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功能发挥,挫伤了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削弱了农村基层卫生服务,同时也使一些群众对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产生了误解。为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规范地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纠正目前一些地方的不恰当做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强化三级卫生服务网的需要,在政府的领导下,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对乡(镇)村两级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布局、行政和业务统一管理、医疗卫生业务行为统一规范的一种有效的行业运行管理机制。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乡村医生素质,规范医疗行为和保证农村居民用药质量,理顺并加强乡(镇)村两级卫生服务的功能,使农村基层卫生组织运行有效,为农民提供有效、便捷的服务,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各地应将工作的重点落在“管理上”,通过统一行政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品采购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等措施,强化乡镇卫生院对村级卫生组织的指导与监督,使乡(镇)村两级的卫生服务在功能上明确、在资源上协调、在效能上一致,纠正相互争夺市场、分割资源和分解服务的无序状态。各地一定要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县情、乡情,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设计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一体化管理”模式。
三、实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不是简单地、不加区分地撤消村级卫生组织,更不是取消村级卫生服务,而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原则,对基层卫生组织合理布局,并根据能级的原则,界定乡(镇)村两级卫生组织的规模以及服务范围,同时,按照“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建立起乡(镇)村卫生组织在管理运行机制上的内在联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对村医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在实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过程中要防止不按当地实际条件、不顾群众实际需求,把村级的卫生机构撤除甚至将所有的卫生服务都集中到乡镇卫生院进行的做法。
四、在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调动乡(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性,保护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乡村医生和积极性,兼顾乡(镇)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利益。对乡村医生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和引导,绝不能简单粗暴。严禁借“一体化”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到不合理费用。根据需要确需收取的合理费用,要向乡村医生做好解释工作。对这一部分费用,要本着服务于乡村的原则,合理开支,定期公布,接受乡村医生的监督。不要把收取的乡村医生的管理费用用于管理工作,更不要乱建培训中心和办公机构。
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管理模式,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进行,把农村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卫生部办公厅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六日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印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化学工业部关于化工情报工作的规定

化工部


化学工业部关于化工情报工作的规定

1990年12月5日,化工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化工系统情报工作管理,充分发挥化工情报网络的作用,促进化学工业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化工情报工作应紧密围绕化学工业发展,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国内外化学工业发展趋势,及时掌握和报道国内外化学工业科技开发、生产建设、市场供求和经营管理动态,提供专题资料和研究报告,组织开展情报和技术成果交流,开拓技术市场,推动情报信息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第三条 各级化工主管部门要重视化工情报工作,落实化工情报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四条 各级情报机构应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偿服务,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第五条 情报工作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从事情报工作的科技人员在职称评定和晋级上应同其它科技人员同等对待。
第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化工情报工作,各有关单位均应严格执行。

第二章 机构和任务
第七条 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是全国化工综合性情报研究中心和文献检索咨询服务中心,归口管理和组织协调全国化工情报信息工作,其主要任务是:
⒈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情报信息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拟订化工情报政策、规定和制度;组织全国化工情报网络,指导化工专业和地区情报中心站及基层情报工作;归口管理全国化工科技刊物。
⒉规划、组织和协调化工情报信息检索系统和化工情报数据库的建设,协调重大情报的调查研究和交流活动。
⒊搜集、整理、加工国内外化工情报文献资料,开展文献查阅、检索、咨询、声像技术服务。
⒋针对国内外化学工业发展水平和动向,研究世界各国化学工业发展水平和动向,开展情报研究及文献分析、编译、出版和发行化工科技刊物、手册和资料,为促进化学工业发展提供形式多样的情报服务。
⒌负责组织部级化工情报成果评审。
⒍组织情报理论、方法和情报技术在化工情报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规划和组织化工情报人员的业务培训。
⒎组织开展化工情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第八条 专业科技情报中心站由化学工业部委托有关科研院、所(厂、校)承担。科研院、所(厂、校)按各化工行业需要设立专职业务机构;也可以与原有情报信息处或科、室结合,不另设机构。中心站站长由主管情报工作的科研院、所(厂、校)长担任;副站长由专职情报业务机构的负责人担任;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科技情报中心站可根据行业需要,组织情报协作组(网)或分站。
第九条 专业科技情报中心站承担化工专业情报信息工作,应成为本专业的情报研究和咨询服务中心,其具体任务是:
⒈搜集、整理、加工本专业国内外文献资料,建立本专业情报数据库,形成本专业的文献检索咨询服务中心。
⒉组织开展本专业的科技情报和技术经济情报的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水平和发展动向,为科研开发、规划编制,生产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情报服务。
⒊办好国家科委和化学工业部批准出版的全国性科技情报刊物。
⒋指导本专业的情报协作组(网)或分站,开展情报交流协作活动。
⒌承担化学工业部交办的本专业情报任务。
第十条 地区化工科技情报中心站(所)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化工主管厅(局、公司)直属的专职情报机构,应配备能适应本地区化学工业发展需要、确保工作正常开展的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化学工业较发达地区一般应配备30人以上,其它地区一般应配备10人左右)。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独立的情报机构。站长由化工厅(局、公司)或承担单位主管情报信息工作的领导担任。地区化工科技情报中心站(所)可根据需要,组建情报网(站)。
第十一条 地区化工科技情报中心站是本地区的情报研究和咨询服务中心,并归口管理和组织协调本地区化工情报工作,其具体任务是:
⒈紧密围绕本地区化工发展的需要,为制定规划、科学决策、技术开发和生产建设开展情报调查研究,掌握国内外化工科技、经济、市场水平和发展动向,有针对性地提供情报服务。
⒉搜集、积累情报资料,做好基础情报工作,建立本地区的化工企业和产品等情报数据库,逐步建立本地区的化工情报咨询服务中心。
⒊指导本地区的化情报网(站)开展情报信息交流活动。
⒋负责编辑出版本地区的化情报信息刊物。
⒌参加化工系统情报交流网的有关活动,结合本地区需要承担有关任务。
第十二条 计划单列市主管局(公司)应设立与本市相适应的专职情报机构,根据需要组织协调下属单位的各项情报信息活动。其主要任务是,搜集、整理、加工和传递与本市有关的科技、经济和市场情报,开展情报调查研究,为本市的发展提供情报服务。
第十三条 大型化工企业情报信息机构是科技情报、经济信息和管理信息三位一体的综合情报信息中心,应配备适合本企业化工生产发展的专职情报信息人员,其具体任务是:
⒈搜集、整理、积累适合本企业生产发展需要的国内外资料,做好基础情报工作,建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情报数据库。
⒉围绕本企业生产发展,开展适用技术、技术经济、市场供求的情报调研:及时掌握国内外化工行业的科技水平、技术经济和市场行情,为本企业制定规划、发展新产品、加强经营管理提供情报服务。
⒊积极参加企业内外情报信息交流活动,组织好本企业内的情报交流活动。
第十四条 科研、设计、施工单位和中小型厂(矿)应根据需要设立相应的情报机构或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其任务是:搜集、整理、加工和传递与本单位有关技术经济情报,开展情报研究,为本单位的发展提供服务。
第十五条 化工情报网络以化学工业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为中心,由化学工业部专业科技情报中心站、地区化工科技情报中心站(所)以及计划单列市、大型化工企业、科研设计院(所)、化工高等院校的情报机构组成。
第十六条 各级化工主管部门要积极支持化工情报网络活动。各级化工情报机构要根据需要,参加本专业、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各种专业会议、技术座谈、出国考察和参观活动。
第十七条 参加化工情报协作组(网)的基层单位和情报机构,要在做好本单位情报工作的同时,积极参加本专业和地区情报中心站有关情报交流活动,并承担有关任务。
第十八条 各级情报机构在开展情报交流和公开报道中,要注意保守国家秘密。

第三章 经 费
第十九条 化工科技情报业务经费的主要来源:
⒈按照国家规定,科技情报工作是公益性事业和技术基础工作,其事业经费由国家拨给,实行经费包干制。
⒉从所在单位的事业费或企业管理费中专项列支。
⒊专业和地区情报中心站(所)的经费,分别由有关主管部门酌情给予补贴。
⒋有关部门下达情报课题拨给的课题经费。
⒌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有偿服务的收入。
⒍其它合法来源。
第二十条 各情报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依法开展有偿服务,其经济收入应主要用于发展情报信息事业,弥补情报经费的不足,同时可按国家有关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发展基金、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
第二十一条 参加情报网络(包括协作组、专业站)活动的基层单位应提供经费支持,分摊比例由各成员单位协商。经费由负责单位掌握使用,定期(半年或一年)向成员单位公布经费开支情况。
第二十二条 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应创造条件,有计划地为情报机构配备相应设备,使情报手段逐步实现现代化。

第四章 人 员
第二十三条 化工情报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政策水平高、熟悉专业、懂外语、有较强组织能力、执心情报服务工作的专职情报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应配备熟悉业务、初懂外语、中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四条 在职情报人员提倡岗位成材,同时结合本职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工程师以上情报人员,每年可视工作情况,适当安排情报业务学习和专业进修。
第二十五条 对各级化工情报工作人员应根据所从事的专业,执行相应的职务聘任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定职考核。

第五章 奖 惩
第二十六条 化工情报人员在文献利用、情报调研、编译报道和其它形式的情报服务或在情报理论与方法研究等方面做出优异成绩的,应由所在单位或各中心站给予奖励。
第二十七条 凡在科技情报工作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效果者,可申报科技进步奖,参加评选。
第二十八条 化工情报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保密纪律,凡因泄密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由化学工业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80年12月25日以(80)化情字第1497号文发布的《化工科技情报工作条例(试行)》同时刻止。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台胞、台属因私赴台申请购买外汇问题的规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台胞、台属因私赴台申请购买外汇问题的规定
1992年4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

现对因私赴台购买调剂外汇做出规定如下:
一、经批准赴台湾地区定居、探亲、会亲的台胞、台属可凭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签发的去台有效证件和当地台办出具的赴台证明到国家外汇管理局当地分局指定的银行购买调剂外汇。
二、购买调剂外汇标准:
(一)赴台定居人员每人可购买旅途外汇200美元。离休金、退休金、离职金、退职金、抚恤金可全额购买外汇。离职金的人民币金额不足购买200美元的可购买200美元。
在境外定居后,其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抚恤金凭境外定居证明和有效的“生存证明”每半年可购买一次调剂外汇。
(二)赴台探亲人员可购买400美元。
(三)赴国外或港、澳地区会台胞、台属可购买150美元。
(四)赴台人员不另批给交通费用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