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办理“蓝印户口”的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5:35:14   浏览:881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办理“蓝印户口”的暂行规定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办理“蓝印户口”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户口管理制度,加强人口管理工作,根据公安部关于适度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可允许各地有条件、有控制地办理一些当地有效的城镇居民户口(即“蓝印户口”)的精神,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蓝印户口”是指原户口在外地(含农业户口),居住本市特定城镇的人,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条件,经我市公安机关批准办理的一种只在本市有效的特定城镇居民户口。持“蓝印户口”人员不需在原居住地办理户口迁出手续,也不必在本市申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本市岛内、集美镇、杏林镇申办的“蓝印户口”。
  第四条 持有“蓝印户口”的人员,在入托、入学、高考、参军、就业、计划生育、办理工商执照和机动车辆驾驶执照、参加居民委员会活动等方面享有与本市常住户口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同时应履行本市居民应尽的义务。
  第五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经批准可以办理“蓝印户口”:
  (一)非本市常住户口人员在第三条规定的城镇购买一套商品房(两房一厅以上)。自办理“暂住证”之日起居住超过三年的业主(或代理人)及其配偶、父母、子女1至3人;
  (二)非本市常住户口人员在第三条规定的城镇投资额超过50万元,兴办企事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达三年以上,且在本市有居住条件的投资者及其配偶、子女1至3人;
  (三)在集美、杏林镇的企事业单位(不包括个体工商户)从事非农业工作8年以上,且有居住条件,并有相对固定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配偶、父母、子女1至3人;
  (四)持有第三条规定的城镇的常住户口的人员,具有居住条件,并有相对固定生活来源的配偶、父母、子女1至2人。
  第六条 申办“蓝印户口”,申请人应持居民身份证、婚育节育证明及下列证件向本市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
  (一)属本规定第五条第(一)项的,还须提交购买商品房的房契,以及申请人与业主(或代理人)关系的公证书;
  (二)属本规定第五条第(二)项的,还须提交在厦投资的验资报告和营业执照,以及申请人与投资者关系的公证书;
  (三)属本规定第五条第(三)项的,还须提交在本市居住地居委会证明,用工单位出具的证明,以及申请人原籍户口薄及当地公安机关证明;
  (四)属本规定第五条第(四)项的,还须提交在本市居住地居委会证明,以及申请人与常住户口人员的关系的公证书。
公安派出所接申请后,经调查核实,报市公安局批准。
  第七条 申办“蓝印户口”,必须缴纳城市增容费。缴纳城市增容费的标准和办法按厦府办(1993)074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八条 “蓝印户口”由市计委每年核定指标,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公安局按指标办理。
  公安机关要把“蓝印户口”纳入本市常住户口管理机制。
  第九条 对持有“蓝印户口”人员,每年由本市居住地居委会、公安派出所审核一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市公安局批准分期分批转为本市居民常住户口。
  (一)自公安机关批准之日起满5年,未曾被治安处罚、拘留、劳教、刑事处罚,并遵守计划生育规定的;
  (二)自公安机关批准之日起满2年,曾被评为区、县以上精神文明积极分子、先进工作者,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的。
  符合上述条件,属适龄入学的子女应在相应的各级学校就学,待业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岛内的必须达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岛外的必须达到初中毕业文化程度,方可转为本市居民常住户口。
  被批准转为本市居民常住户口的,由公安机关签发“户口准迁证”, 同时申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
  第十条“蓝印户口”转为常住户口,由市计委每年核定指标,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公安局按指标办理。
  第十一条 “蓝印户口”簿册由市公安局印制、填发。
  第十二条 同安县人民政府可以参照本规定制定在大同镇、马巷镇实施“蓝印户口”管理办法,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一九九三年六月一日起实施。

                  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九九三年四月一日颁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丹共和国政府一九八八、一九八九、一九九0年文化合作执行计划

中国政府 苏丹共和国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丹共和国政府一九八八、一九八九、一九九0年文化合作执行计划


(签订日期1987年12月24日 生效日期1987年12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苏丹共和国政府,为发展两国的文化合作和友好关系,根据两国一九七0年八月十日在华签署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同意签订一九八八、一九八九、一九九0年文化合作执行计划,条文如下:

               一、文化

  第一条 双方互派四至五人组成的文化官员代表团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

  第二条 双方互派四至五人组成的群众文化代表团,考察、了解对方国家在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方面的经验,为期一周。

  第三条 双方互办文化艺术展览。一九八八年,苏丹方在华举办民俗绘画或摄影展,随展二人;一九八九年,中方在苏丹举办民间艺术展,随展二人。一九九0年,双方互办造型艺术展,随展二人。

  第四条 双方互换图书和文化期刊。

  第五条 双方鼓励艺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第六条 双方在新闻、广播、电视领域内进行合作,互换广播、电视节目,尤其儿童和介绍性的节目,并特别是在两国国庆时播放。

  第七条 中方为苏丹杂技团提供所需部分道具和乐器。具体细节通过外交途径商定。

  第八条 双方互办图书展览。

  第九条 中方应邀派两名教师赴苏丹音乐学院任教一至两年,并可延期和轮换教师,该院提供住宿、国内交通、医疗费及一千苏丹磅(其中百分之五十金额为自由外币)的月酬,如物价上涨幅度超过百分之十,双方通过协商对原定月酬作适当调整。

  第十条 中方理解苏丹方对援助苏丹音乐学院乐器的需求,并将根据中方的可能,通过外交途径对此项目的实现进行研究。

               二、教育

  第十一条 中方每年向苏丹方提供二十个奖学金名额(苏丹在华学生总数不超过一百名)。苏丹方负担其一九八八、一九八九、一九九0年赴华留学生的往返国际旅费。中方负担目前在华学习的一九八四年(含一九八四年)以前来华的苏丹留学生毕业后返回苏丹的国际机票。

  第十二条 中方在喀土穆对苏丹来华学生候选人进行考试,并按标准录取。候选人应是应届或上一届的优秀高级中学毕业生。

  第十三条 苏丹方向中方提供五个奖学金名额(中方在苏丹的学生总数不超过五名)。

  第十四条 双方互派两个教育团(组),具体细节通过外交途径商定。

  第十五条 双方鼓励两国大学,包括传统医学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青年、体育

  第十六条 双方鼓励两国体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体项目由两国体育机构另行商定。

  第十七条 有关青年和体育合作与交流的议定书,双方通过外交途径商定。

               四、总则

  第十八条 根据本计划进行互访团组人员的国际旅费,除双方另有协议外,由派遣方承担;接待方负担上述人员在其国内的食宿、紧急医疗及交通费用。

  第十九条 除双方另有协议外,送展方负担展品及两名随展人员的往返国际旅运费。承展方负担在其国内展出的组织、运输及展方两名随展人员在其国内的食宿、紧急医疗及交通费用。

  第二十条 双方可通过外交途径商定本计划外的其它有关文化与科技交流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 本计划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本计划于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北京签字,一式两份,每份都用中文和阿拉伯文写成。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苏丹共和国政府
    代   表            代   表
   文化部副部长           特命全权大使
     王济夫              马塔尔
    (签字)             (签字)

野生动植物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印发《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等8个相关规定的通告


国食药监注[2005]202号


  根据《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统一营养素补充剂等申报与审评行为,我局制定了《营养素补充剂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核酸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野生动植物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氨基酸螯合物等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应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工艺生产的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补充规定(试行)》8个与保健食品申报与审批相关的规定。上述规定于200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现予以通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二○○五年五月二十日

野生动植物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规范野生动植物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野生动植物类保健食品是指使用了国务院及其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名录中收入的野生动物、植物品种生产的保健食品。

  第三条 禁止使用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第四条 禁止使用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应提供省级以上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允许开发利用的证明文件。

  第五条 使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应提供省级以上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管理职能出具的允许开发利用的证明文件。

  第六条 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如果该种植物已获“品种权”,应提供该种植物品种权所有人许可使用的证明;如该种植物尚未取得品种权,应提供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该种品种尚未取得品种权的证明。

  第七条 对于进口保健食品中使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录中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应提供国务院农业(渔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准许其进口的批准证明文件、进出口许可证及海关的证明文件。

  第八条 禁止使用野生甘草、苁蓉和雪莲及其产品作为原料生产保健食品。使用人工栽培的甘草、苁蓉和雪莲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应提供原料来源、购销合同以及原料供应商出具的收购许可证(复印件)。

  第九条 本规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规定自二○○五年七月一日起实施。以往发布的规定,与本规定不符的,以本规定为准。